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时事论坛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擦亮“土特产”招牌,托起致富“金饭碗” |
2025年03月11日 17:43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孔悦然 |
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三农”工作的这些内容,“农”墨重彩描绘乡村发展场景,进一步为“三农”工作指明方向。 做好“土特产”,能够托起致富的“金饭碗”。当人们谈到一个地区时,很容易与地方“土特产”联系起来。涪陵榨菜、柳州螺蛳粉、秭归脐橙、五常大米……一地一“土味”,“土特产”提升了地方知名度的同时,地方也在精心培育“土特产”,实现彼此成就。全国两会期间,有的代表带着家乡的化橘红树苗来参加全国两会,还有的代表委员聚焦如何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建言献策,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打开思路,体现对发展“土味”、激活农产业的重视。 打通“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各地起而行之,把全国两会关于农业工作的部署化为生动实践。连日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兴化村,姜农们早早下地开沟起垄,为清明前后播种白姜做准备。仔细观察,天门镇正是靠着白姜“起家”,打通“育种+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条,去年全镇白姜全产业链产值达4亿元。有的村民感叹:“‘土特产’品牌响了,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培育叫得响卖得好的“土特产”,把更多养在“深闺”的农产品带到更广阔的市场,正成为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壮大“土特产”,关键要做强“产”。何为“产”?就是要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土特产”发展好的地方,县域优质企业也密集,市场活力也更足,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广西沃土上,“土特产”就深深扎根,“一地一特”尤为鲜明。来宾甘蔗、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荔浦芋头……正是靠着这些土生土长的“土味”,八桂大地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做强了企业、拉动了就业,让农产业在延链补链中发展壮大,让农民在“延链增效”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春光无限好,奋进正当时。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新圩镇屯巴山的“茶光互补”茶园,通过绿色化发展,打开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新链条,带动附近3个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促进就业300人,让村民享受到了以“绿”生“金”的红利。这也启示我们:强农重农,助推更多“土味”走出村落、跨越山海、流向市场,打开乡村振兴多维新图景。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开市场是关键。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生态差异明显,各地都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成为“土特产”珍贵的“附加值”。为家乡“土味”注入科技力量,为“土特产”赋予文化内涵,在“差异化”“特色化”上深耕不辍,就能塑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土特产”发展好了,往往能够成就“一个特产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佳话。这些年来,很多地方依托叫得响、有口碑的“土特产”,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业态兴起,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 让农民增收,“密码”就在脑海里,需要大胆想、大胆试,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秘钥”更在实践中,引领地方、企业、农民共谋新路,蹚出实路,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周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