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纠治操纵榜单行为,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
2025年04月01日 09:28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冯耀华 |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南宁召开。会议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发布等环节,剖析网站平台算法应用现状和挑战,交流算法综合治理的经验做法,凝聚行业共识,共商算法发展与治理之策。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网络榜单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企业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主体通过技术手段伪造数据、干预排名,严重破坏榜单的公信力,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打击操纵榜单行为,既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净化网络生态、保障公众权益的关键举措。 操纵榜单行为是指通过技术或商业手段人为干预榜单生成机制,以虚构数据、伪造热度等方式影响排名结果的行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技术性作弊与产业链化运作的结合:一方面,利用爬虫软件、虚假账号批量刷量,或通过篡改服务器参数、算法漏洞提升虚假内容权重;另一方面,形成包括“水军公司—刷量平台—数据包装团队”在内的黑灰产业链,以“热搜套餐”“榜单定制”等模式牟利。此类行为不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更直接挑战市场公平原则与网络信息真实性。 操纵榜单行为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侵害用户权益、扭曲网络生态、威胁数据安全,其危害性不容小觑。榜单被资本或黑产操控后,社会热点被人为设置,舆论导向失真,削弱公众对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础。一方面,虚假榜单导致优质资源被挤占,迫使合规企业卷入数据造假恶性循环,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另一方面,操纵行为依赖非法获取用户数据、滥用算法技术,加剧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甚至为网络诈骗等犯罪提供温床。此外,操纵榜单行为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因虚假排名被误导消费、青少年被诱导参与集资打榜、老年人因伪科学榜单购买劣质产品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通过立法完善、技术监管、平台责任压实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禁止流量造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构筑起数据治理框架;从多部门联合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榜单造假、刷量控评等行为,到主流平台建立动态审核机制,优化算法透明度,推动用户自主权回归……数据显示,2024年,证监会对42起操纵市场案件作出处罚,罚没金额49.5亿元,同比增长42.2%,其中千万元以上罚单占比41.9%,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操纵犯罪案件32件,移送犯罪嫌疑人104人。随着法律规制的持续完善、技术监管的不断强化、执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平台责任的不断细化,操纵榜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当前,针对AI换脸、深度伪造等新型作弊手段,要将“深度合成技术刷量”纳入法律规制范畴,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平台治理上,要筑牢技术、规则、用户“三道防线”,利用AI识别虚假账号与异常流量,建立数据真实性验证机制,优化算法权重设计,降低刷量数据对排名的影响,开放举报通道,建立创作者信用档案,对违规账号实施联合惩戒。同时,互联网协会需牵头制定榜单数据采集标准,定期发布平台诚信指数,推动跨平台数据互通与黑名单共享,不断完善行业共治与标准共建。此外,也要着眼公众教育与素养提升,通过案例宣传、反诈教育增强用户对虚假榜单的辨识能力,引导理性参与网络互动,从需求端压缩黑产生存空间。 网络空间的清朗关乎社会公平与文明进步。打击操纵榜单行为,需法治利剑、技术铁网、平台担当、公众觉醒的多维协同。唯有构建“政府主导、平台履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治理共同体,方能彻底铲除数据造假土壤,让每一份点击回归真实价值,使网络榜单真正成为优质内容的灯塔,护航数字时代的健康发展。(黄宗跃)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