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发挥多元主体力量,让非遗更“潮”更“火” |
2025年04月01日 09:40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色迎 |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挥多元主体力量 共创繁荣内容生态”发布启动会在南宁召开。发布会上,六大平台联合媒体、机构账号、网红达人等多元创作力量,启动2025年正能量行动内容共创计划和流量扶持计划,进一步提升正能量感染力、渗透力,也让非遗传承与传播的议题再次成为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传统非遗技艺依靠家族式传承、手传心授,甚至出现部分非遗技艺因仅局限于传承人而面临“断层”“失传”的风险。 非遗“触网”,更“潮”更“火”。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对话当下,焕发出了新时代的魅力。在广西“爱上非遗·寻美中国”活动中,天琴世家第十二代传承人李恩平将千年天琴艺术与电子音乐融合,创作的《天之琴》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民族服饰设计师陈凯将瑶族刺绣植入潮牌设计,让传统纹样登上纽约时装周……一个个隐藏在民间的非遗项目以“触网”为契机,走向大众视野,成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受年轻一代追捧的时尚元素。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流量”,“青力量”不可小觑。去年年底,断更1217天的李子柒强势回归,两条首发视频漆器及森林衣帽间均单条播放突破1亿人次;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达3726亿次,00后观众占比超过四成;B站上“非遗青年”话题视频累计播放突破5亿,年轻UP主们用说唱演绎二十四节气,用动漫解构皮影戏。这些数据表明,当非遗遇见数字媒介,代际之间的文化密码正在被重新编译。 流量需要更多转化,非遗传播还需要做更多实际工作。从陕北说书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到深圳南山区非遗工坊年产值突破5000万;从苏州园林中的昆曲夜演,到梧州六堡茶非遗工坊与热门手游《原神》联名推出“岩韵茶香”虚拟道具……一个个“火起来”的“非遗故事”,都在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打造各种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平台和新颖活泼的新媒体产品,让非遗在创意传播中得到传承。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相信在未来,通过年轻人的广泛参与,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喜好,让非遗变得“活起来”“可触摸”,必将会有更多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非遗也将因此焕发更强生命力。(胡辉)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