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时事论坛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归者如星,照亮每一个奋斗的黎明 |
2025年04月30日 15:39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
4月28日晚,广西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代表,带着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崇高荣誉,从北京载誉而归。这群特殊的归来者身披国徽荣光踏上故土,他们是陈仁桂、祝雪兰、黄海波、蒲鹰、姜晚英……这些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代表们,从人民中来,向时代深处去,把平凡岗位站成了精神坐标,让“劳动”二字在八桂大地上沉淀为最厚重的注脚。(4月29日 广西云-广西日报) 车间轰鸣与茶山云雾里,藏着中国的底气。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熔铸制造中心陈仁桂,10余年俯身于机械之间,让航空航天合金参数偏差控制在0.01内,不断助力提升中国在世界铝加工行业的影响力;瑶族女支书祝雪兰在六堡茶山跋涉17载,把祖辈传承的制茶技艺无私传授给父老乡亲,每一片茶叶的采、炒、揉、烘背后,写满联农、带农、富农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他们的双手布满老茧,却托举起合金制造的脊梁,编织出产业兴旺的图景。他们的劳动力量,在于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更在于用坚韧让乡村生长出希望。 开凿运河与数控室微光中,透出时代的锋芒。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总工黄海波连续六百多天坚守建设一线,13层楼高空的“钢筋芭蕾”里,凝固着对专业、能力和情怀的孜孜以求。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智造专家蒲鹰在设备的引进、改造与反复调整间耕耘,那些生产线上摸索出的创新经验,最终见证高端曲轴的诞生。他们用安全帽丈量山河,用曲轴托举希望,在“卡脖子”领域突围,在民生关切处深耕。劳动的价值,不在于重复的机械运动,而在于突破极限的勇气,破解“无解之题”的智慧,以及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担当。 三尺讲台与非遗工坊前,见证文明的传承。乡村教师姜晚英带着“用教育斩断穷根”的信念重返瑶山,踏遍24条山冲开展劝学工作,无数孩子走出大山的脚步里,刻着她用粉笔字铺就的星光大道。广西钦州商贸学校教师、工艺美术师张海采用“技艺+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坭兴陶产教研学平台,打通的不只是技能培训通路,更是传统技艺与后工业时代的对话渠道。一个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个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市场中焕发生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证明:劳动不仅是物质的创造发明,更是文明的传承创新。 星光属于他们,更属于每一个在晨光中出发的身影。正是千万劳动者俯身深耕的背影、专注执着的目光、粗糙有力的手掌,托举起国家的繁荣昌盛,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人本身”,而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理应让劳动者站得更直、走得更稳、活得更有尊严。社会对劳动的尊崇,不应只停留在鲜花与掌声中,还要礼遇劳动者,通过普及技能培训、加强权益保障、畅通晋升通道,让技术工人的成长通道更畅通,体力劳动的价值被同等尊重,每一分耕耘都能收获公平回报。唯有让劳动光荣成为全民信仰,才能让奋斗成为永不褪色的时代底色。 归者如星,虽微致远。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掠过车间的窗棂、茶山的枝头、教室的玻璃,无数个奋斗的身影又将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启新程。这是对“劳动最光荣”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时代最真挚的应答。(孔德淇)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