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高质量发展我来说”网民“金点子”征集活动 > 典型案例 > 正文 |
高质量发展我来说|深化“人工智能+中医药”融合发展 |
2025年06月11日 09:1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梁菡 |
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其视为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AI+中医药”是中医现代化发展大势所趋。广西作为全国中药四大产区之一,拥有中草药资源超7506种、壮瑶医药特色疗法100余项,但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中医药”的突破将为破解传统发展瓶颈、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战略机遇。 目前广西中医药产业人工智能发展已初步形成“政策引导+技术试点+数据积累+人才培育+开放合作”的格局,但整体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爬坡过坎”阶段。未来需聚集政策落地、技术突破、要素治理、开放合作四大核心领域,统筹好“传承和创新、个性与共性、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推动产业从“跟跑”到“领跑”跨越。 一、主要存在问题 政策落地迟缓。人工智能赋能政策框架基本建立,但资金配套不足、各部门具体实施细则缺失,伦理授权、信息规范、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等都需要相关政策保障。 技术应用基础薄弱。一是智能化中医临床服务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人工智能结合中医医院数据生态一体化中台已有一些应用场景,但覆盖率及智能化水平不高,国医大师、广西名老中医、名中医等优势不突出。二是AI新药研发平台如虚拟临床试验平台、古代经典名方及临床验方解构平台正在建设,但数据标注效率低,进度缓慢。 数据资源规模与治理滞后。中医药数据量丰富,但中医临床数据存在“术语”困境,数据标准化率不高。全产业链数据归集不完全,企业数据接入率低,数据孤岛现象严重,AI 模型训练“数据地基”不牢。 人才缺口显著。部分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中医药”课程,但既懂中医理论又精通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人工智能+中医药”学科专业尚未建全,在职人员培训覆盖面有限,基层人员AI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偏低,传统中医药技艺数字化传承不足,这是制约“AI + 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因素。 开放合作格局尚未打开。一是内部产业链局部协同但整体联动不足。部分龙头企业联合建供应链平台,但中小企业参与度低,数据共享意愿弱。二是与东盟面向东盟的中医药AI服务场景开发滞后,标准互认程度低,数据安全往来少,产业生态开放性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政策赋能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出台《广西中医药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6—2028)》,设立自治区级中医药AI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卫健、科技、工信、教育等部门资源。推动南宁、玉林、防城港建设“中医药AI先导区”,赋予审批、数据跨境、医保支付一定自主权。二是健全监管与标准体系。制定《中医药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指南》《智能诊疗系统临床验证规范》《跨境中医药数据流通安全评估办法》等,对AI中医产品实施“沙盒监管”。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基金,提供“首台套”补贴、专利质押贷款、专项债券及创新券,对购买算力服务、数据标注的企业给予补贴。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一网通办”审批,进一步简化产品准入流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二)技术突破铸造“三大创新应用高地”。一是智能诊疗高地。依托“南A中心”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广西中医药AI创新联合体”,打造集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为一体的“智能化现代诊疗模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由自治区中医药局牵头,重点攻关中医辨证算法、多模态诊疗模型等核心技术。建设“桂派杏林云脑”大模型,集成国医大师、广西名老中医、名中医等诊疗数据、壮瑶药方剂数据库、东盟传统药物图谱,构建符合中医认知规律的算法模型,让AI不仅能“算数据”,更能“懂中医”。开发中医药健康管理智能化系统、居家养老健康监测系统及便携式中医智能诊断穿戴设备,力争通过欧盟认证,并在口岸部署“AI边检+中医健康筛查”终端,打造“国门中医卫士”。二是中药材智造高地,打造全球AI溯源标杆。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在“南A中心”建设“桂药云”AI供应链平台。全链数字化部署实现“一物一码”溯源,推动中医药智能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以智能化技术重构生产格局,以标准化管理筑牢质量根基。三是新药研发高地,抢占AI驱动创新药赛道。组建“中医药+AI”产业联盟,推动高校、企业、医院等联合开发中药壮瑶药、东盟传统药物活性成分筛选平台,利用AI“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智能决策等独特优势”挖掘古籍文献与临床数据,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提升中药标准化水平。设立“中医药AI专利池”,对东盟企业实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推动专利技术输出,推动成果转化。 (三)要素激活释放数据与人才潜能。一是优化数据市场化配置。建设“广西中医药数据湖”,归集全区数据制定《中医药数据分类分级指南》,推动数据资源有条件开放共享。在广西数据交易所设立“中医药AI数据专板”,对脱敏数据交易免征增值税。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中医药数据跨境安全流动试验区”,实现与东盟国家数据“可用不可见”合作。二是实施人才强基工程。实施“桂派岐黄AI英才三航计划”。“领航计划”是设立“桂派AI医药人才特区”,吸引顶尖团队入驻,配套项目资助、东盟小语种人才、跨境合规顾问等“服务包”。“启航计划”是在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中医药”微专业,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培养“AI+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同时发布《中医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合作开发中医药AI工程师国际资格认证,建设省级实训基地,提升在职人员及基层中医药人员AI素养。“远航计划”是建立“广西中医药非遗AI传承库”“民间中医AI工作室”,激活民间传承力量。 (四)开放合作构建开放共赢格局。一是深化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中国—东盟中医药AI创新走廊”,设立离岸孵化器,与东盟高校共建“AI+壮瑶药联合实验室”,重点开发针对两国常见病跨境智能诊疗方案。二是推动技术转移与认证。建设“中医药AI技术转移中心”“桂药AI体验中心”,部署多语种智能诊疗系统,开发适合东盟市场的中医药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推动纳入东盟采购目录。三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输出。联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中医药人工智能临床应用指南》,制定《中医药人工智能术语国际标准》等,设立“国际传统医学AI认证中心”,提供“一次认证、全球互认”服务。 (涂冬萍,广西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