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桂林 > 正文 |
临桂区:巨峰葡萄成村民“致富金珠” |
2025年07月13日 19:3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傅清龙 |
四塘镇腊村村委大銮尾村巨峰葡萄喜迎丰收。通讯员 莫培矩 摄制 7月12日凌晨两点,桂北大地仍沉浸在浓墨般的夜色中,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腊村村委大銮尾村的连片巨峰葡萄地里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村民们头戴照明灯,在藤蔓间来回穿梭,娴熟地采摘、搬运葡萄。路边整齐堆放的塑料筐里,一串串紫黑饱满的巨峰葡萄散发着清甜气息。 房放林采摘葡萄。记者 黄海健 摄 “两点采摘,六点前发车,带露采摘的葡萄挂霜足、新鲜度高,口感最佳。”腊村村委委员房放林一边麻利地将沉甸甸的葡萄装入筐中,一边道出这特殊作息的缘由。他身后的8亩葡萄地正处盛采期,批发价稳定在每斤6.5元,仅此一项他家年收入便近10万元。这不仅是房放林的生计密码,更是大銮尾村二十余载“甜蜜蜕变”的生动写照。 村民将采摘好的葡萄装入框里。记者 黄海健 摄 “我们家今天摘了300斤,这半个多月已经卖了两千多斤了!”刚忙完采摘的73岁脱贫户房爱发精神矍铄,望着载满葡萄的货车驶出村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自2000年跟随村干部首次试种2亩巨峰葡萄,如今规模已扩展到13亩,年收入稳定在8万余元。依靠种植巨峰葡萄,他家于2020年建起了三层新楼,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漫步在大銮尾村,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蔚为壮观,藤蔓间垂挂的巨峰葡萄紫黑透亮,宛如一串串“黑珍珠”。据房放林介绍,该村的葡萄种植史始于2000年,最初仅有几亩试种田,随着村民发现葡萄产业收益稳定、市场行情好,种植户逐年增多。如今,该村105户农户共种植800余亩,平均每户年收入达8万元,最高超过15万元。一串串巨峰葡萄,真正成了村民的“致富金珠”。 清晨6时许,第五辆满载2000余斤葡萄的货车缓缓驶往桂林批发市场。据统计,当天上午共运出5车葡萄,总销量超1万斤。与此同时,村里还迎来不少体验采摘的市民游客。一家爱心企业组织大学生体验采摘并购买了2000斤葡萄,为这份“甜蜜事业”增添了更多活力。 游客体验采摘葡萄。记者 黄海健 摄 小小葡萄何以成就大产业?“品质与口碑是硬道理。”房放林介绍,该村巨峰葡萄于年前12月底就开始点芽,挂果期科学淋施钾肥保障品质与口感,加之上市时间巧妙“错峰”,赢得广大批发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作为临桂区葡萄产业的核心产区,四塘镇近年来积极引导农户革新葡萄种植技术,推广半棚式三层架集成化栽培,既提高了产量,又便于管理。同时,探索“产销一体”和“三产融合”路径,通过对接批发市场、发展采摘体验等方式,让葡萄从田间直达批发市场、连接游客和消费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四塘镇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平均亩产3000斤,2024年实现年产值约9000万元。 小朋友体验采摘葡萄。记者 黄海健 摄 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与政策的双重加持。临桂区依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桂北综合试验站,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显著提升葡萄糖度的同时,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残。该区农业农村局还联合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开展“点对点”帮扶,专家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田间,全程指导农户水肥管理、枝条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保障农户科学种植和管理葡萄。此外,该区还针对脱贫户和监测户新种葡萄推出精准奖补政策,对监测户、2016—2020年脱贫户、2014—2015年退出户分别给予每亩800元、640元、480元的补助,为脱贫户发展葡萄产业注入源头活水。截至目前,临桂区葡萄种植面积达5200亩,预计总产量9100吨。 村民整理采摘好的葡萄。通讯员 莫培矩 摄 从几亩试种田到五千亩葡萄产业带,从单一销售到三产融合,临桂区的巨峰葡萄不仅串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串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这一颗颗饱满的巨峰葡萄,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科技赋能、政策引导与村民实干共同孕育的成果,承载着该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殷殷向往,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甜蜜的新篇章。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