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百家言 > 正文 |
用“金钥匙”解锁“增长极” |
2025年09月12日 11:41 来源:梧州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子霖 |
从茶山到市场,从文化到民生,六堡茶已经用实践证明:地理标志不是静态的“保护壳”,而是动态的“增长极”。 近年来,有一个词语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成为高频词——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对于一地发展而言,地理标志作为一个地方的“金名片”,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还是地方百姓致富的“聚宝盆”、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 而且,地理标志从来不是简单的“产地标签”,而是串联起品质、文化与民生的“金钥匙”。因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已批准123个示范区,首批遴选出12个典型案例,包括梧州六堡茶、秭归脐橙等。 据《梧州日报》近日报道,自2021年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以来,梧州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机制建设到法规出台,从标准全产业链覆盖到质量强基、科技赋能,再到要素保障与文化推广,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目前,梧州市已有112家企业获准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覆盖率达75.7%,其中使用该标志的企业产值占全市六堡茶产业产值的80%,成为地理标志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示范。截至2025年上半年,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超250亿元,“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5.07亿元,品牌收益、强度及发展力均跻身全国茶叶品牌前十。 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我们要让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六堡茶香飘四海,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继续全力推进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 我们要用标准守住地理标志品质的“生命线”。曾几何时,六堡茶也面临过“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外地茶冒充产地、工艺简化导致风味流失,让六堡茶这个“老字号”蒙尘。而示范区建设的破题之举,正是把“标准”刻进产业链的每一环,让地理标志成为“放心”的代名词。 我们也要让文化变成六堡茶产业的“活灵魂”。六堡茶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口感。从“茶船古道”上的商贸传奇,到如今“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子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的转变恰恰说明:当地理标志与非遗相遇,能碰撞出“1+1>2”的效应。毕竟,对于六堡茶来说,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罐茶,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茶农们卖的也不只是农产品,更是家乡的品牌与骄傲。 我们更要让产业红利流进百姓的“钱袋子”。对苍梧县六堡镇的茶农来说,地理标志不是遥不可及的“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增收密码”。如今,梧州近6000家涉茶经营主体撑起了11万人的就业,让31万农民受益,核心区茶农人均收入比县平均水平高39%——这意味着,茶山上的每一片茶叶,都在为家庭添砖加瓦,也让乡村振兴有了“茶香味”的支撑。 从茶山到市场,从文化到民生,六堡茶已经用实践证明:地理标志不是静态的“保护壳”,而是动态的“增长极”。我们要继续努力,把地理标志的价值从“产品保护”延伸到“产业赋能”,从“文化传承”拓展到“民生改善”,六堡茶产业必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田一月)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