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百家言 > 正文 |
“村字号”赛事如何成为全民共情密码? |
2025年09月12日 11:41 来源:贺州市融媒体中心、贺州市昭平县文竹镇人民政府 编辑:邓子霖 |
贵州台盘村的篮球场上,一位皮肤黝黑的村民球员高高跃起,篮球入网的瞬间,山呼海啸的欢呼从万人观众席炸响——有人站在板凳上挥着草帽呐喊,有人举着自家腌的酸汤鱼当“应援牌”,连白发老人都跟着节奏拍红了手掌。几百公里外的榕江“村超”赛场,侗族姑娘身着亮片银饰组成的啦啦队踏歌而来,芦笙声混着欢呼声漫过球场,盛装舞步与足球滚动的轨迹交相辉映。这些发轫于乡土的“村字号”赛事,正以一种野性生长的生命力,从大山深处跃入全民视野,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文化热流。 村赛的魔力,首先藏在那份扑面而来的“人民性”里。这里没有专业运动员的光鲜,却有最鲜活的生活群像:快递员放下包裹就能上场冲刺,教师课余带着学生练球,卖猪肉的大叔打完比赛围裙都来不及解就去收摊。裁判席上坐着的可能是刚调解完邻里纠纷的村支书,颁奖台摆着的奖品从酸汤鱼、糯米酒到活蹦乱跳的香猪,全是村民自家种养的“硬核特产”。在“村BA”赛场,72岁的苗族老人吴文彩每场必到,用苗语给球员加油;“村超”的啦啦队里,有背着娃娃的宝妈、扛着锄头赶来的农户,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这种“人人能参与、个个是主角”的氛围,打破了专业赛事的精英壁垒,让赛场变成了乡土社会的“情感粘合剂”。 更动人的是赛事里流淌的乡土文化基因。当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在“村超”中场响起,当苗族银饰随着“村BA”球员的跳跃叮当作响,这些沉睡在非遗名录里的文化符号,突然有了烟火气的生命力。榕江的“村超”队伍里,有穿着民族服饰射门的球员,连球队名字都带着乡土味:“腌鱼队”“卷粉队”,每场比赛前的“村歌展示”,让各族乡亲的歌声在球场回荡。台盘村的篮球架下,村民用竹编材料搭建看台,赛场边摆着蜡染、刺绣的手工艺品摊位,赛事成了地域文化的“活态展台”。这种“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的天然融合,让乡亲们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有了具象表达,也让外界看到了乡土文化的鲜活模样。 从“出圈”到“长红”,村赛现象的深层密码,藏在物质小康后人民对精神富足的向往里。曾经,乡村的热闹多围绕“吃饱穿暖”,如今随着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开始追求“心里的甜”。“村BA”赛场外,老人们在遮阳棚下唠家常,孩子们在空地追逐嬉戏,赛后的“村宴”上几十张桌子连成片,输赢之外的快乐更让人沉醉;“村超”带动的不仅是球赛,还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健身队、文艺队,傍晚的村头广场上,跳舞的、打球的、练歌的挤满了人。这些场景生动诠释:当“有没有”的问题解决后,“乐不乐”“暖不暖”成了美好生活的新标尺。健康的体魄、热闹的交往、文化的滋养,这些看似朴素的需求,恰恰是亿万普通人对“高品质生活”最真实的注解。 有人说,“村BA”“村超”的火爆是“意外走红”,但在那万人欢呼的赛场里,我们分明看到了必然:当文化创造从群众心底自然生长,当情感表达接上乡土的地气,当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这样的热度就不会是昙花一现。 这些“村”字号赛事早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成为洞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独特窗口,这场全民共享共建的体育赛事背后,正悄然打开群众共享密码,开辟一条基层治理“新赛道”。(李梅源)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